1月17日,建邺区举行科技创新大会暨河西中央科创区建设启动仪式,南京市金融大模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集中签约,鲜明展露辖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担当作为。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去年以来,建邺区紧扣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抢占新领域新赛道的首发区”定位,深耕“人工智能+”产业,吸引百川智能、江苏省数据集团、江苏省医保数据赋能实验室等高能级项目和创新平台接续落地,持续擦亮“金字招牌”的同时,数字经济布局愈发清晰、赛道更加聚焦。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新年开新局,建邺区发出新的动员令——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方向,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塑造建邺产业发展的第三条增长曲线,构建“金融+AI”双轮驱动的未来产业格局。
龙头落地,培育“未来产业”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山峻岭中,一座座百米高的“大风车”迎风旋转,源源不断将电力输送至千家万户。鲜为人知的是,每一扇风车叶片上,都搭载着建邺企业创新研发的人工智能“医生”,实时为风力发电设施的健康状况“听诊”。
“这个‘医生’就是风机叶片声纹在线监测系统,由声纹传感器、听诊算法仓等组成。”南京土星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庆介绍,风机叶片过去依靠人工巡检,早期裂纹难以及时发现;企业基于声纹识别技术,通过特定算法,能够“听到”叶片细微裂纹的声音信号。该产品已成功发现多起早期缺陷,相对于造成断叶、倒塔动辄百万级的损失,早期裂纹修复成本仅需数万元。
大模型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也是建邺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力方向。去年12月,国内“第一梯队”明星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落子建邺,将建立北京总部外企业极为重要的区域总部。
“大模型具备懂语言、会用工具等人的特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从造‘工具’向着造‘伙伴’进行颠覆性变革。”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介绍,企业聚焦的医疗、教育、金融等战略领域均为专业知识密集度高、供给又较为稀缺的行业,未来在建邺区最快落地的也将是这些领域的行业大模型。
近悦远来的人工智能企业是一扇扇窗,透过它们,可以看见建邺区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坚定不移促转型、增动能的奋斗姿态。建邺区相关负责人分析,人工智能要从一行行代码变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据和算力的支撑。从数据侧看,建邺集聚了全市最多的总部企业和大量平台企业,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伴随江苏省数据集团、江苏省医保数据赋能实验室落地,全省的公共数据将进一步在建邺汇聚;从算力侧看,电信、移动、联通均在建邺布局智能算力,辖区还集聚了阿里云(江苏)、华鲲振宇等专业数据基础设施服务商,“可以说,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邺有基础有条件。”
截至目前,建邺区已集聚万得资讯、恒生电子、烽火星空、浩鲸智能、开鑫科技、启见半导体、文远知行、欣网视讯、星邺汇捷等一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2024年,建邺区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600亿元、增速6%,辖区数字经济广义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50%。
创新场景,“+”出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技术上的原始创新,唯有在一个个具体应用场景中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撬动生产力的跃升。建邺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出无限可能。
当下,百川智能正锚定医疗产业方向,搭建百川智能医生大模型。谢剑形象描绘了百川智能与建邺区共建的未来AI医疗图景:所有建邺市民都将拥有7×24小时的全科家庭医生,每位建邺区基层医务工作者都将配置智能工具箱,大模型将在患者信息采集、随访管理等方面充分赋能。基于百川智能医生大模型,更多产业链企业将集聚建邺,创造更丰富的产业生态。
针对垂直、细分行业,不少建邺企业选择拥抱AI生态,让所在行业与通用大模型有更深层次的融合。例如,江苏零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与华为云深度合作,共创物流领域大模型。企业副总裁张玉喜介绍,江苏零浩研发的“智通三千”数字物流服务平台已累计服务全国各地制造业企业4万多家、积累货车运力超100万,华为云则拥有业内领先的算力和模型,顶尖技术叠加行业经验将支撑大模型的训练和校准识别,一举解决物流行业运输价格不透明、线路不清晰等问题。
建邺把城市本身作为AI产业最大的应用场景。去年,建邺启动全空间无人科技岛建设——全岛铺设了49公里智能网联道路,无人驾驶小巴、网约车、智能清扫车等常态化运营;依托无人机构建了“2分钟消防圈”应急救援场景,联动海事局探索无人船(艇)应用示范区;开放空域供给,支持低空经济企业在岛上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未来,当无人机运营系统链接水上运输系统和已有的车路云控管理平台,全岛将实现“水陆空天”一体化交通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开源开放的共享体系和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不可或缺。去年9月,建邺区与华为云签约,共同建设华为(长三角)盘古大模型行业应用基地。未来,华为将通过行业应用基地发挥昇腾算力基础设施、盘古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维度优势,结合辖区金融、数据要素、政务服务等应用场景开放,与区内企业联合孵化行业大模型,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人工智能+”,应该“+”什么、怎么“+”,业内普遍认为,“+”就是“各行各业+各种应用场景”。2020年以来,建邺累计对外发布数字应用场景超400个,面向社会开放合作需求超1200个,“标杆场景”和“优质场景”入选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中,建邺区有13个项目在省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4件;2个项目在国赛中获奖。
做优生态,亮出“科创名片”
1月17日下午,建邺区与国内大模型开源第一门户魔搭社区联合开展大模型技术分享会。未来,在阿里技术支持下运营的魔搭社区,将以通义千问大模型底座为基础,培养并吸引平台开发者在建邺就业、创业,不断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的温度决定了发展能级的高度。近年来,建邺区以数据为核心,持续做优“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生态——出台“数十新政”释放政策红利,以真金白银引导培育新动能;成立长三角数据要素路演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展示、交流、对接和融资的一站式服务;设立“模数券”,支持企业使用高质量数据集、智能算力和基础大模型服务。
“人工智能+”产业是一个多层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产业链条长、技术门槛高,单个企业能量有限。视高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最铁的“合伙人”,建邺正探索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联合体。
不久前,建邺区正式提出打造河西中央科创区并发布三年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为发力点的河西中央科创区具体怎么建?据介绍,建邺总体上将按照“123”的思路推进——“1”即聚焦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一个目标”,在产业集聚、创新策源、场景应用等方面形成突破;“2”是发挥城市中心的功能优势和金融中心的赋能优势这“两个优势”;“3”是争创“三个领先”,即长三角领先的产业创新生态、科创金融环境和科创产业集聚。
在17日举行的河西中央科创区建设启动仪式上,建邺区委书记,南京市河西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姜宸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者和高校科研院所发出诚挚邀请,“我们真诚邀约广大企业家相聚建邺,共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我们真诚邀约高水平科研院所相聚建邺,共筑‘人工智能+’创新高峰;我们真诚邀约顶尖AI人才相聚建邺,共创‘人工智能+’崭新业绩。”
当更多的“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在建邺集聚,当丰富的“人工智能+”创新场景在建邺应用,当建邺成为越来越多新领域新赛道的“首选之地”,可以期待,“人工智能+”,必定会为“城市中心” “加”出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