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网站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具身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 前瞻布局,南京加速跑进“新赛道”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3-12 16:19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作为一个新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具身智能是‘AI+机器人’技术架构的最好概括,其主要内容含义是AI强赋能硬件载体(机器人),实现类人仿生的软硬结合的智能体。”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如此理解。

随着“具身智能”一词火爆“出圈”,这一新赛道势必迎来发展“黄金期”。南京具有扎实的机器人产业基础,成功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多家企业前瞻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力争在“新风口”中抢占先机。

瞄准“潜力股”,宁企纷纷加速布局“落子”

自去年起,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智造”)便前瞻性布局具身智能领域,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力求占据领先地位。

“具身智能通过融合多模态感知与认知决策系统,可使机器人深度理解人类指令意图,并实现跨场景任务泛化执行,为机器人本体注入‘灵魂’。”在集萃智造参与并负责人形机器人项目研发的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所博士骆研认为。

在骆研看来,集萃智造自主研发的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堪称具身智能的应用典范,“它仅需通过语音说出口味需求,就能自动完成手机下单和配送流程,并支持掌纹、面部、NFC等多种便捷支付方式,从而构建一个完全‘无操作’的点单体系,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目前,集萃智造研制的协作机械臂和人形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操作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我们采用了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具备一定的泛化性操作能力。通过语音交互,用户可以轻松地向这些机器人下达系列指令,例如倒水、抓取物品等,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和任务需求。”骆研说。

“具身智能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多模态感知智能、空间运动控制智能、决策智能,分别对应小脑和大脑的能力。”在刘爽看来,目前具身智能的最佳物理载体便是人形机器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南京企业认识到具身智能领域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速布局“落子”。

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一哥”,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22年7月抽调智能、软件、机械领域的年轻人才,在体外孵化成立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去年,南京埃斯顿酷卓科技有限公司首台人形机器人诞生。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普通工业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规划任务能力,这是技术代际上的巨大进步。

“好看的皮囊”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提速”

今年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现场,熙攘的巡游队伍中,身披红衣、佩戴围巾的RK100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是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嘉和”)2024年问世的创新产品,标志着亿嘉和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据了解,通过自研的“多模态高维数据采集训练系统”,RK100构建了涵盖人体运动捕捉、VR全场景视觉控制及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融合的智能体系,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动作映射的全栈技术闭环。

“目前,该机器人已在能源高危场景完成国内首次商业化落地,同步拓展康养照护、智能家居等民生领域,并实现具身智能控制器、关节模组及多模态高维数据采集训练系统全面产品化落地。”亿嘉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继大模型后,具身智能被认为是新一轮AI浪潮中的重点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体,正在大模型催化下加速产业化落地。

“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下的人形机器人具有任务场景自适应能力、多模态人机交互能力以及复杂环境操作泛化能力。”骆研说,这些特性使其在交互密集型服务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包括智慧家政、适老化陪护、个性化教育辅助、医疗康复支持、智能设施巡检及应急救援等场景。

如果将大模型视为“有趣的灵魂”,那么具身智能赋能的人形机器人则有了“好看的皮囊”,已在多个领域成为人类的有力助手。

去年9月,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四足机器人BabyAlpha A2便是一款不断进化的具身智能四足机器人,聚焦家庭场景,以亲子陪伴为切入点,为消费者提供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同时,该公司宣布打造的人形机器人,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一期将推出Office版,主要从事行政、人事和财务工作中的简单任务,包括前台迎宾、日常接待以及发票报销等。

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南京奋力抢滩新浪潮

如今,具身智能掀起巨大浪潮,软硬件公司都在向这一新兴领域发展,如火如荼。

“国内众多高校和企业纷纷投身具身智能算法研究,整个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骆研说,高校作为科研的主力军,不断涌现出创新性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企业则积极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落地。

将目光聚焦到南京,刘爽认为,目前我市在具身智能领域还不突出,明确提出具身智能研发的企业不多,“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是在做具身智能技术框架内的局部研发,需要整合和提炼,并且与时俱进地和具身智能概念进行融合。”

在“新风口”中,南京如何抢占先机?刘爽认为,南京在具身智能产业领域研发底子好、资源足,应结合产业应用方向,如工业服务、文旅服务等方向为切入点,强化应用,牵引本地企业提供解决方案,进而带动上游研发和产业化。

骆研建议,南京应进一步加速具身智能研发投入。政府可加大对相关企业和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