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
上周,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各业务板块陆续搬入南京阿里中心;今年3月,中车数字总部园区开园投用;去年5月,小米集团华东总部小米南京科技园开园;近年来,58集团江苏总部、荣耀华东区域总部、vivo南京软件研发中心落地发展;稍早前,中兴通讯南京研发基地、华为南京研究所选址我市……数字头部企业接连落子,区域总部“扎堆”南京。
南京的吸引力何在?企业连续“聚”,将为南京带来怎样的创新活力?
城市厚植沃土 引企为宁而“聚”
头部企业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对一城一地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往往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
此前,小米集团华东总部与建邺区团队从初次见面到最终签约仅用70天。除了产业、人才、配套等资源优势,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刘德对“区域从上到下的拼劲”印象深刻,“感觉建邺就是开‘创业公司’的”。
拼的,不仅是建邺。南京也在拼生态,以大水养大鱼。
从顶层设计看营商环境之“优”。
作为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以及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近年来南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关于对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等连续出台。
从数字“基建”看创新赋能之“强”。
在中国移动长三角(南京)云计算中心机房里,服务器上灯光不停闪烁。阿里的南京本地云机房就部署在这里,承载本地网络流量和云业务需求——数据不用绕道外地,信息可以就近处理。
放眼南京,更多的“数字基建”加速落成。江苏省数据交易所上线运行,国机数科、中节能大数据带着国家行业云落子;全球首个光电融合确定性新型算网基础设施在宁开通,实现2000公里以上无电中继无损承载的同时,传输成本下降60%以上;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国产智算中心,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正式启用,算力可以达到每秒180亿亿次;继国内首个光子芯片行业大模型OptoChat AI智能引擎后,南智光电接连发布5款全新光子芯片工艺设计包……
从场景前景看未来天地之“阔”。
这几天,同样为南京阿里中心“乔迁”点赞的,还有位于软件谷的“老朋友”浩鲸科技。共处一座城,让双方将产业链协作的时间成本,压缩至“一杯咖啡的时间”。
从2018年至今,浩鲸科技与阿里云多次携手,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电力能源、高校数字化等数字化转型领域共同协作。例如,阿里云提供底层云资源,浩鲸科技提供全栈云运营支撑系统和海外本地化交付资源,共同打造LPC(本地公有云)方案,通过印尼Telkomsigma、沙特Zain等项目,为客户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基建,也让中国科技名扬海外。
在南京,更多阿里的朋友们虚席以待。
2016年至今,阿里在宁合作项目规模累计超过600亿元,涉及电商、跨境、物流、本地生活服务、科技、新零售等多个方面,“近”一步合作,未来可期。
企业扎根反哺,延链育林而“聚”
走,去南京!
在南京江北新区智泰路10号,坐落着中车数字总部园区。
搬进新家不到两个月,中车数字与新邻居“清华大学-中车数字工业数智化联合研究中心”感情逐渐升温。
就在5月12日,中心迎来首期阶段性科研报告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生进师生一行分享高速视觉、具身智能系统、人形机器人及工业缺陷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原理和行业应用。
“我们将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工业数字化领域研发,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轨道交通和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检测、工艺优化等技术,推动大语言模型与传统制造场景融合。”公司副总经理郭凯说。
头部企业既广招千里良驹、聚八方骐骥,更助力本地人才“拔节向晴空”。
小米南京科技园开园前后,南信大软件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以及南京林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本土高校、院系也都与小米集团共建了就业实践训练营。
俯瞰南京,“阿里系”“小米系”“华为系”“中车系”……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聚集一群的数字经济“葡萄串”,让本地产业尝到了甜头。
一杯牛奶的含“数”量有多高?
在卫岗乳业,牛奶实现了供应链数字化。多渠道业务订单数据上云,及时汇总多方补货需求,通知工厂排产,避免手工记账错漏问题;系统通过聚合对账平台实现自动对账,财务能将更多精力放在门店营收、利润经营分析上……用数字化为这家“老字号”增效抢“鲜”的是阿里的生态企业端点科技。
在软件谷,从润和软件出门走上不到2公里,就能到达华为南京研究所。两家企业,地理上是“邻居”,技术上是“搭子”。
2023年,曾在华为工作6年的马超加入润和软件,担任首席AI技术官兼AI产品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见证了两家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深厚情谊。
2020年,润和软件作为华为核心合作伙伴参与开源鸿蒙的共同发布,并打造了基于开源鸿蒙的HiHopeOS操作系统系列产品;润和软件也是最早投入并布局开源欧拉的厂商之一,并于2021年推出基于开源欧拉的企业级操作系统HopeOS。依托开源鸿蒙和开源欧拉双重技术基座优势,润和软件构建了从操作系统、中间件到AI大模型的全栈能力。
在南京,处处都有“1+N”的故事。
更多的生态正在形成。
“不仅我们搬过来了,我们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也会陆陆续续进驻园区。”郭凯告诉记者,6月6日,南京中车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也将入驻园区。
随着小米南京科技园开园,小米6家旗下企业、20余家生态链企业也聚集于此……
“裂变效应”激活一池春水,“链式反应”释放无限动能。在南京,数字经济领域“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正渐行渐近。
城企双向奔赴,共赢向新而“聚”
时隔一年,很多人对雷军的那段“告白”依然印象深刻,“要感谢南京市各相关部门和建邺区各部门,也要感谢总部和南京的小米同学,大家一起奋斗,才有了这个美好的家。有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南京会成为小米腾飞的福地。”
为什么南京是福地?要问问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芯原全球射频研发中心,芯原南京2020年落地南京江北新区以来,从成立之初的5人壮大到如今220多人,其中95%为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含PCT)191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1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36项,多通道GNSS射频IP等技术国际领先。
杭州端点科技联合创始人吕一航告诉记者,南京分公司2021年落地以来,每年营收超过5000万元,贡献税收超过500万元,“今年的营收有望再创新高。”
润和软件和华为的合作也有新动态。今年3月,润和软件与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联合发布DeepSeek一体机;5月9日,润和软件携手鲲鹏共同发布企业级全流程AI模型工艺平台AgentRUNS全栈智能体解决方案。
双向奔赴,没有终点。
5月14日现身南京大学“小米青年学者—科技创新奖”“小米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刘德感谢“南京大学为小米输送了众多高质量人才,为小米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时,也发出邀请,期待更多的南大学子能加入小米。“小米也愿意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舞台。”
今年2月,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曾是华为云公司助理首席数据科学家的徐科入职母校南京大学。徐科所在的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自设立近3年来,已从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企业全职引进了8名优秀科研人才。
……
“明天会更好”是大家的一致看法。
去年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公示名单上,南京市牵头申报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和参与申报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围。加上此前入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南京已经拥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近日召开的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会上,《江苏省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报告(2023)》发布,南京以89.38的高分位居全省第一。
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离开实体经济的数字经济将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实体经济必须加快数字化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南京优势独特、应用场景众多,有望成为“智改数转网联”的主场,而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是南京发展的“基本盘”,要让制造业向附加值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新兴制造业向技术前沿迈进,需要更多数字经济企业提供可以倚重的增量。
实际上,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与南京,分不清谁给谁的赋能更多一点。但可以预见的是,今日双向奔赴,明朝未来可期。
小满在望,麦粒渐满。在南京,走在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园区内,不禁让人开始展望“喜看稻菽千重浪”,希冀“稻花香里说丰年”。
【手记】
最好的相遇是彼此成就
最好的相遇,是彼此成就;最美的风景,在携手同行;最好的陪伴,是顶峰相见。
在采访中,我发现,城市与企业之间不是某一方的“单向输出”,而是互相成就、互相托举。政府以完善政策和坚实 “数字基建” 等厚植发展沃土,涵养数字经济生态雨林根深叶茂,转而又为城市创新提供“森林氧吧”,让更多企业和人才得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城企双向奔赴,也彼此成就,构建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循环。
正如企业家们所说的,在这种循环下,明天会更好。更好的南京和更好的企业,终将顶峰相见。
数说南京数字经济
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比去年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25.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