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网站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南京生物医药谷:20.51平方公里的“创投热土”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5-10-27 15:26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20余场主题论坛、一系列成果发布、多领域前沿探讨,10月26—27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南京江北新区开幕。大会首次来到南京,医药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齐聚江北新区,通过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产业创新“最优解”。

同时,业界目光再次聚焦南京生物医药谷这片20.51平方公里的“创投热土”。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全链条的服务——无论是想找临床合作、技术服务还是资本对接,这里都能一站式“打通关”。

产业投手 做好“科创合伙人”

今年夏天,药谷“锣声”阵阵。6月,创新药企药捷安康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仅隔月余,维立志博的上市钟声再次激荡香江。两家企业接连“抢滩”资本市场后,艾美斐、应世生物、驯鹿生物等23家上市储备库“种子选手”,整装待发、排队闯关IPO。

今年以来,药谷园区企业融资势头正劲。尧唐生物3亿元B轮融资、应世生物3400万美元C轮融资、普立蒙近3亿元C轮融资、霆升科技近亿元B+轮融资……创投机构与新锐项目的交集互动,不仅映射出创新领域的蓬勃生机,更体现了资本市场对药谷企业创新的高度认可与积极拥抱。

“产业培育本质上是一场保持战略定力的实践,不是追风口的游戏”。对恩然创投合伙人陈仁海来说,本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的一大亮点,是产业与资本的互动。

早年间,由于项目创新性过强,维立志博在创业初期并不被市场看好,很多投资机构存在顾虑。雪中送炭的,正是恩然创投。聚焦未来创新赛道,提前布局差异化领域,恩然创投深度参与了维立志博6轮融资,成为企业上市路上的一大助力。

事实上,药捷安康、艾美斐、中吉智药……这些药谷明星企业背后的投手,都有恩然创投的身影。既源于对创新理念的认同,更离不开药谷生态的支撑。

“科创不只是资金在独舞,而是政产学研金之间的同频共振。”在陈仁海看来,药谷如今的生态,正是因为各方都在遵循产业规律,十年如一日深耕——科学家攻坚前沿创新,企业家推动成果转化,金融家提供耐心资本,政府搭建优质生态……梯度有次、充满活力的培育体系,让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找到成长坐标。

路径创新,产出自然丰硕,园区累计获批上市药品407个、医疗器械产品1305个,在研一类新药200余个,21款创新医疗器械纳入特别审批通道。随着先声药业“恩泽舒”、征祥医药“济可舒”两款一类新药获批上市,药捷安康、维立志博相继登陆港交所,药谷已成功探索出一条支持企业“境外募资、返投境内”的快速产业化路径。

生态培育 “创”在药谷成为“首选项”

把“核弹”装在一个导航器上,然后精准送到人体指定位置。不仅能杀死肿瘤细胞,还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这便是精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核药,其背后是巨大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正向精准化诊疗方向加速发展。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聚焦细分领域竞逐新赛道成为突破口。在药谷,一家专注核药研发赛道的企业——思锘新药,正通过利用靶向放射性同位素的力量,来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其创新实力也频频获得资本青睐。

企业自去年完成Pre-A轮融资后,不到一年时间便推进至Pre-A+轮。“投资人看重的不仅是赛道前景,更核心的是企业的创新价值,这也是我们能持续获得资本认可的关键。”思锘新药董事长李新平说。

李新平很喜欢药谷的创业氛围。“这里的服务覆盖融资、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企服中心有专人主动对接需求,从不用费心;从实验到临床,上下楼的企业都能做。”前不久,思锘新药与同在药谷的邻居科络思生物,就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的开发和产业化达成战略合作。

“行业拼到最后终究是创新力的比拼,没有底层技术只能陷入同质化内卷。”李新平感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熬过创业初期,思锘新药正迎来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站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核药底层螯合技术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成果也在本届创投大会上进行了分享,并与核药领域同行探讨趋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熬过创业初期,思锘新药正迎来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站上了更大的舞台,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掌握核药底层螯合技术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成果也在本届创投大会的舞台上进行了分享,并与核药领域同行探讨趋势。

在思锘新药安家药谷之前,李新平就将另一家企业凌芯生物也落户在药谷,目前产品已开始全国销售。一步步走来,李新平和团队对药谷也越来越认可。

不止核药领域,在基因与细胞治疗、器官芯片等前沿赛道上,药谷也在加速布局,例如基因与细胞治疗方面,已打造了涵盖基因检测、诊断、试剂、免疫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的全产业链。尧唐生物首席技术官王子君博士表示:“处在药谷这样的产业集群之中,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助力,尧唐生物也得以快速发展。”

作为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阵地,药谷全速竞逐医药新赛道,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基因与细胞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园区综合竞争力迈进全国第八。

当好基石 “长期主义”呵护创新

创新不止于实验室的灵感闪现,更是一种能被感知的气质。

上海交通大学路慧丽教授对此感受颇深。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已深耕多年,首次提出“细胞因子活性空间位阻掩蔽技术”,可有效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由于项目处于早期阶段,社会资本顾虑风险,关键的临床前研究资金眼看就要断档。

这时,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南京转化分中心从早期项目转化启动资金中拨出数百万元,补上了“研发缺口”。

“84亿元规模的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体系,覆盖概念验证、种子天使、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转化中心已经接洽全国高校81家,遴选医药成果1534项,转化落地项目53个,逐步打造出技术平台、服务支持、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金融活水助力,路慧丽团队已搭建起一系列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细胞因子前药管线,其核心产品BK-115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发展信心十足。

让企业家、科学家踏实创新的信心从何而来?看得见的变化就在身边——

创新平台建起来了,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特殊物品快速通关,家门口的审评中心提升产品上市效率;高校院所多起来了,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同天入驻,南大生化医药学科群也集体入驻;成果转化火起来了,百余人的专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药谷已集聚企业超13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业7家。

其实,区域的发展与个人成长类似,靠的不仅是“先天命格”,更多的是“拼”的态度和“敢”的勇气。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十年的关键节点,选择了南京江北新区,让业界的目光聚焦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这片20.51平方公里的“创投热土”。

科研人员愿意留下、企业愿意投资、资本愿意耐心等待……正是无数药谷人、药谷企业以及同行者对长期主义的坚守,才让他们不断投身于有价值的事业,一步步实现心中所愿,并登高远眺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