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网站

南京市投资促进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招商质效提升年

在产业强市建设中拼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内制高点 锚定第一方阵,南京再“提速”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8-05 15:18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7月初,南京成功入选工信部等5部委发布的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7月17日,长安马自达首款新能源汽车MAZDA EZ-6正式下线,向新能源汽车全面转型;7月25日,深蓝S07官宣上市,目前已在位于溧水的南京长安新工厂投产……

刚进入2024年“下半场”,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便展开凌厉“攻势”,瞄准高质量发展再次“提速”。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城市”,南京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产业强市建设中拼夺国内制高点,持续布局“落子”,锚定“综合实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的目标稳步迈进。

抢赛点——持续“重仓”南京,宁企“加速跑”

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进入领航模式后,驾驶员无需操控,系统可自主进行变速、变道、转弯、超车……在深蓝S07上市发布会前,主持人撒贝宁在直播中体验了这辆新车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

深蓝S07之前的深蓝S7,是南京长安倾力打造的一款新能源汽车,去年6月30日正式上市后,截至目前销售量已突破10万辆。今年上半年,南京长安汽车累计产销整车3.7万辆,产值49亿元,同比增长72%。

作为深蓝S7的迭代产品,深蓝S07在主动避障、智能驾驶、动力和续航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并将成为南京长安新工厂生产的主要车型。“首批S07新车已于7月16日下线,目前,工厂正紧张有序地赶订单,8月将进行大规模交付。”南京长安相关负责人透露。

在首批S07新车下线的第二天,长安马自达MAZDA EZ-6在业界充满期待中于南京工厂下线。这不仅是长安马自达首款基于纯电平台的新能源旗舰轿车,更是中国汽车市场合资品牌中首款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旗舰轿车。

长安马自达是南京重要的整车企业,已在宁扎根发展20年。新车下线当天,长安马自达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同步签约落地,未来4年将投入100亿元,快速实现年产销30万辆的目标。

“本次新能源项目的签约和EZ-6的成功下线,让长安马自达和南京再次奔赴新的发展机遇。”长安马自达执行副总裁邓智涛透露,未来三四年计划发布4款左右车型,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向南京集聚。

老朋友持续“重仓”南京,更有新朋友自远方来。1月3日,星纪魅族集团与江宁开发区正式签约,共同打造极星科技中国区总部项目。

“完成产能爬坡、打开国内市场、建立销售网络、推动南京项目落地。”极星科技相关负责人细数今年要忙的“四件大事”,未来将进一步提升绿色智能汽车产业能级,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在汽车芯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构建开放共生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日前,在南汽集团江北新区基地,一台红绸包裹、车牌号为D2000000的AS33P海外版车型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是南汽江北新区基地的第200万台整车下线。南汽集团党委书记杨怀景表示,江北新区基地产品布局从传统汽车逐步丰富完善到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如今更承担着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拳头产品的生产任务。

7月25日,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与泰国出租车协会、日本阳光资本株式会社、风神汽车有限公司、Westpac Trust Bank携手在泰国开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据悉,此次合作的亮点在于开沃集团、风神集团与日本阳光资本株式会社联合开发新品牌——Fregata,将实现从研发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这种跨国界、跨行业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持续突破提供强大动力。”开沃集团总经理、CEO诸萍表示。

占高点——超500家企业蓄能增势,迈向价值链高端

看一条产业链,不光要看整车数量,还要看上下游的产值、看未来的发展。南京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产业链条完整、发展潜力很大,在细分赛道上具有优势,仍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城市”。

作为东部制造业重镇,南京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也是吸引车企纷纷“重仓”南京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南京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大力推动传统燃油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全的地区之一。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营收2400亿元,同比增长18%。

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整车产能超百万辆,拥有“重、中、轻、微、轿、专”等系列完整、品种齐全的整车产品线;零部件企业包含了电芯、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汽车电子、车用芯片、汽车软件、激光感知、空调及压缩机、电池拆解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中,累计建成动力电池产能、全年动力电池总装机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3+1+1”特色布局,即江北地区(含江北新区、浦口区)、江宁区(含江宁开发区)、溧水区3大整车生产区域,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为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区,秦淮区为智能网联汽车集聚区。2023年,5大板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占全市比重超95%。

集聚创新资源。南大、东大等7所高校均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从业人员超15万人,其中研发型人才占比过半。此外,拥有汽车产业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T3,6家省级以上实验室和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持续放大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南京持续发力。

做大“朋友圈”,做长产业链。7月5日举行的南京市优特钢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暨梅钢汽车钢推介及地产汽车展销活动中,南京长安、长安马自达、开沃集团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与梅钢公司深入对接,实现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引领和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翻开2024年南京“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清单,记者发现,新能源汽车相关活动就有多场,以更大力度“拓市场、兴产业、促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衔接,助推产业“加速跑”。作为南京重点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溧水区集聚开沃、长安、恒天领锐等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和2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生产的车型种类丰富,从家用轿车到SUV,从客用大巴到换电重卡,基本涵盖所有车型产品。

今年以来,溧水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整车4.1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265.45亿元,同比增长23.4%。

圈要点——国家级试点再“上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南京,自动驾驶接驳已累计服务4万人,公交、停车场等领域数据应用探索省内领先,一家家企业持续发力,用新技术、新研究、新场景等,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创造更多可能。

在全国布局的T3出行积极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业务,已涵盖自动驾驶云控平台、自动驾驶运营及服务、创业生态拓展,实现开放道路、交通核心枢纽、商圈以及封闭园区的场景运营。据悉,未来三年内,T3出行将在南京规划投放超千辆自动驾驶车辆。

从产业生态上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深度绑定”。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网联协同智能驾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目前已经完成初步的资源整合,在江苏软件园载体实践了“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的发展路径。

江苏未来都市出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开发、运营国内外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式应用场景示范区——新型公交都市先导区(江心洲),带动汽车、软件及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的“8+7+3”产业格局,即中汽创智、紫金山实验室、一汽研究院等8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南汽、南京长安等7大整车企业,T3出行、运满满、鱼快创领3大总部级运营平台,全面支撑南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施工图”——“加快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技术研发储备。”

持续推进产业强市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7月初,工信部等5部门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有20个市(区)纳入本次试点范围,南京成功入选。

近年来,南京将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已陆续获批“双智”试点城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互联网示范城市等一批与智能网联汽车密切相关的国家级试点。本次国家级试点再“上新”,南京蓄势待发。

在秦淮白下高新区,拥堵路段、闯红灯预警、路口全量障碍物识别等城区道路应用场景已开辟;在建邺区科技生态岛,精准公交示范线、沿岛观光线、客运接驳线已开通;在江宁开发区,无人出租车可直接接入T3出行运营调度平台,通过手机App,在江苏软件园、百家湖、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规划区域内可实现一键呼叫无人出租车……

今朝乘风起,再启新征程。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前瞻技术和产品优势,支撑“车路云一体化”中国方案在南京的落地,为南京打造“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创新标杆城市全面赋能。

拥抱新能源时代,勇毅前行。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浪潮下,南京坚持向“新”发力、聚“能”成势、拓“源”补链,加快“大象转身”步伐,激活“造车”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