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瘫痪患者能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抓取,失语者能够借助脑电波“发声”交流……这些科幻片中的场景,正因脑机接口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照进现实。如今,这一关乎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南京市栖霞区有了一个强有力“支点”。
近日,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落子栖霞高新区生命科技创新园。这是继今年4月“国家脑机接口共性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落户栖霞后的又一喜讯。本次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的成立,与国家级平台一体化运行,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它的落地,标志着栖霞区在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征程上又迈出关键一步。一条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致力于贯通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平台检测验证,再到病房应用转化,最后到产业集聚发展的“快车道”正加速铺设,将为栖霞区乃至长三角的未来产业布局,注入一股强劲的“脑动力”。
“国家队”成员扛鼎,破解从“书架到市场”难题
脑机接口,被誉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前沿技术,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赛道。据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的潜在市场规模在2030年至2040年有望达到400亿至1450亿美元。面对这片浩瀚“蓝海”,我国精准布局,将脑机接口列入十个“打造标志性产品”方向之一,国家七部委今年7月还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路线图。
在此背景下,江苏省人民医院牵头10家单位获批“国家脑机接口共性创新和产业服务平台”。该方向平台全国仅设立6项,是江苏省唯一且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加速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近日,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揭牌成立,同样落户创新氛围浓厚的栖霞区。
研究院的权威性与稀缺性首先体现在其“出身”上。它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栖霞区人民政府、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牵头,联合15家单位共同建设,是一支肩负使命的队伍。“临床是脑机接口技术价值的‘试金石’。”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学中心创建办主任曹洋说,作为研究院的牵头单位和理事长单位,该院将以其丰富的临床资源,为脑机接口技术从概念验证到临床研究,再到产品定型,提供全链条、闭环式的支撑。研究院将直接征集临床一线的重大需求,反向驱动技术攻关,确保研发成果“用得上、有疗效”。
除了强大的临床“引擎”,研究院还借助自身平台,集聚江苏、南京的高校院所、医院、企业等各方资源。研究院理事会汇聚了政、产、学、研、医各方力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等顶尖科学家领衔。南京大学在脑科学领域、东南大学在柔性电极和芯片设计领域的深厚积累,中国电科十四所在探测感知系统与脑机融合应用上的技术优势,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在脑成像与类脑智能方面的前沿探索,仙林大学城12所高校的合力……顶尖力量的汇聚,构成了研究院突破核心技术的“最强智库”。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将栖霞打造为未来中国脑机接口的Shopping Mall。研究院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集研究—验证—产业化全流程服务的重要特色载体。”曹洋说,这种临床与科研的双轮驱动,构成了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坚实的底座,研究院的落地也标志着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在推动前沿医工交叉技术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实体化运作,构建“孵化+服务+投资”全链条生态
研究院究竟如何运作?它将如何改变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生态?
“我们是一个政府支持的大平台,是集技术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资本对接及产业化落地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产业生态。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进行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院长武晓东介绍,研究院落地栖霞高新区生命科技创新园,拥有近190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目前正处于紧锣密鼓的装修中。它并非简单的办公楼,而是研究院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实体基石。
首先是充当“科研成果孵化器”,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很多优秀的实验室成果,距离成为产品可能只差‘临门一脚’,我们就是要提供这关键一脚的力量。”武晓东说,该院将提供“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共性技术攻关”的全链条工程化体系,筛选具有高社会价值与商业化前景的项目,完善其工艺路线与质量控制,推动技术向规模化生产转化。
这其中,临床研究服务是其最核心的独特优势。研究院将构建集神经功能疾病、脑机接口康复、神经调控治疗、主动健康干预于一体的脑机接口临床转化中心。“我们将建立脑机接口专用病房,为患者实现更贴心的一站式服务。”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陆晓说,该院较早成立了脑机接口门诊,为患者提供咨询评估服务。目前,医院也已开展多个研究者及企业发起的脑机接口相关研究,目的是加速一批成果落地,更好地造福患者。“未来5年内,我们将建成200+张床位的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验能力。”陆晓说,这相当于为创新产品建立了一个“临床试验特区”,提供从受试者招募、方案设计、原型机临床试用到疗效评估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深度嵌入医疗机构的研发模式,能确保技术研发从源头上就紧密贴合最迫切的临床需求,极大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病房的进程,为脑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带来革命性变化。
而研究院提供的“检测检验与合规准入”服务,还将降低企业创新门槛,帮助其进行前期检测和标准预审,显著降低成本,为产品上市铺平道路。此外,研究院将通过投资基金赋能,为创新企业注入“成长营养剂”。后续还拟联合专业投资机构,设立规模化的脑机接口产业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加速发展。
栖霞“三圈”优势叠加,筑巢引凤打造产业地标
江苏脑机接口研究院为何能落子栖霞?答案藏在该区独特的发展基因里。
栖霞区独特的“三圈叠加”优势,为发展脑机接口这类前沿、交叉的未来产业提供了绝佳土壤。拥有12所高校、20万师生的仙林大学城创新圈,提供“源头活水”;作为行政区孵化圈的栖霞区,提供精准的政策扶持与公共服务;南京经开区产业圈,则提供强大的先进制造和产业化能力。这恰好覆盖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的孵化培育、“从10到100”的规模化生产全链条。
研究院的15家理事单位,本身就是一张镶嵌在栖霞及周边区域的优质资源网。例如,理事单位中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脑科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底蕴深厚;中国电科十四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是高性能芯片与精密制造的“国家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运动健康研究院是技术转化的“超级连接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则深度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这些单位协同发力,将在栖霞快速催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脑机接口产业生态。
为竞速这一未来赛道,栖霞区早已备好一份诚意满满的“政策大礼包”,发布《栖霞区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形成“政策+空间+服务”的综合赋能体系,包括建设国家、省级脑机接口创新平台、脑机接口产业园区以及产业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领军企业,新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等,都将分别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此外,栖霞区还专门规划6万多平方米优质产业载体,建设江苏脑机接口创新产业园,产业园分布于生命科技创新园、南大科学园、仙林智谷、新港医疗器械园等核心区域,实现“产业协同+专业载体”双重支撑。入驻江苏脑机接口创新产业园的企业,可享受免租场地和平台技术支持等相关优惠。
而研究院落子栖霞,必将助力地方产业生态形成“集聚强磁场”。该院本身提供的公共服务,能显著降低企业,尤其是初创团队的研发门槛和初始投入。清晰的转化路径,则能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生物材料、精密制造、芯片设计,到算法开发、设备生产、康复服务——主动向栖霞区集聚。未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研究院不仅能孵化早期项目,还能引导和引入规模化的成熟企业落地。这种“孵化+服务+投资”的多轮驱动,不仅是服务国家脑科学战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举措,更将拉动地方产业向高端迈进、塑造未来经济新“增长极”。
“栖霞区将坚定不移把握脑机接口这一‘未来方向’,当好‘创新全周期’的守护者、‘产业全链条’的合作伙伴、‘发展全过程’的服务管家。”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将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产品研发—验证测试—临床应用一体化;同时全方位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园,重塑栖霞产业生态,“让这片创新热土,成为未来产业破茧成蝶的宝地。”